【校友喜讯】2位机动人入选“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
发布时间:2023-04-01   阅读:24

近日,2022年TR35(全称“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入选名单在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峰会上正式揭晓。35位中国青年才俊横跨计算机、生物和生命科学、化学、物理、材料、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各大领域,他们用自己的才智和热情,引领着新兴科技创新的未来。

其中,学院2名青年科学家入选榜单原亚焜(j9九游会官方网页版副教授、张江高等研究院未来材料创制中心)授勋为“先锋者”王洪泽(j9九游会官方网页版2016届机械工程专业硕博校友、导师为来新民教授,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授勋为“发明家”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自1999年起每年都会从世界范围内的新兴科技和创新应用中对35岁以下、且对未来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领军人物进行遴选,最终形成一份全球创新青年英雄榜——“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涵盖但不限于生物技术、能源材料、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领域。随着中国影响力与日俱增,加之入选名单里中国人的身影不断增加,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TR35评选首次落地中国,专注于挖掘新兴科技创新领域的中国青年力量。

 

 

这其中,有在人类科学边界不断求索的先锋者(Pioneers);有洞悉技术变化方向的远见者(Visionaries);有灵感不断涌现的发明家(Inventors);还有积极推动前沿技术落地的创业家(Entrepreneurs);更有科技向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

 

先锋者

 

入选理由:他基于物理模型的计算成像技术与先进电磁探针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发展了三维原子分辨和飞秒时间分辨的探测方法,为解决材料科学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对客观世界的观测是人类科学发展的基础。如何在三维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完成材料原子结构与性能的探测是制约材料研究的关键问题。采用传统的表征手段只能获得材料原子结构的二维投影,无法获取会对材料性能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的局部结构特征。

与此同时,基于静态观测的传统方法也不能满足对材料动力学过程的研究需求。实现材料物性的多维度、高精度探测,仍是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原亚焜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发展多维度、高精度的表征手段,并将其应用于重要材料科学问题的解决。

首先,他针对外延薄膜材料,发展完善了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和相位恢复技术的界面成像方法 Coherent Bragg Rods Analysis(COBRA),并基于该方法首次获得了钙钛矿材料界面附近的三维原子结构,阐释了界面对晶格极化和八面体旋转的调控效应,为功能材料的“旋转外延”调控方法奠定了实验基础,并发现了新奇的极化金属态。

其次,他针对纳米材料,进一步发展了基于电子探针和断层成像技术的结构表征方法Atomic Electron Tomography(AET),并基于该方法首次精确表征了金属薄膜和纳米颗粒在玻璃化转变附近的三维原子结构,实现了世界最高的三维单原子分辨精度,为材料现象在单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途径。
 

 

发明家

 

入选理由:他揭示了激光制造过程中的能量吸收和熔池演化机制,提出了工艺过程智能调控方法,开发了系列高性能增材制造金属粉末,推动激光增材制造实现批量化生产。

激光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船舶、核电等行业领域的高品质构件制造中拥有广泛的应用需求。但激光与金属材料交互作用下的能量吸收和熔池演化机制等共性基础问题对激光制造品质的提升具有制约作用。

王洪泽面向工业界对于高品质激光制造的迫切需求,采用原位实验、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创新成果。

首先,提出了考虑微细分形结构中光线多次反射的吸收预测模型,揭示了激光制造过程中的能量吸收机制和短波长吸收增强效应,搭建了半导体蓝激光器原型系统,证明了450nm短波长蓝光半导体激光器对铜、铝等金属的加工优势。

其次,他搭建了利用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开展激光制造原位观测的实验系统,建立了激光制造过程热-力-流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揭示了激光制造过程中的熔池演化机制及高功率穿透倍增效应,指导开发了面向超厚结构的100kW超高功率激光焊接原型系统。

此外,他还开发了系列高性能增材制造金属粉末,提出了工艺智能调控方法,实现了航空发动机风扇叶片、大飞机舱门铰链臂等典型航空航天零件的高品质增材制造,部分构件已进入装机测试阶段。

未来,其计划继续致力于降低金属材料激光增材制造成本,提升大型整体结构(>1米)的增材制造质量。